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资讯列表

让南北方的雪一样,上海“标尺”填补空白,车载激光雷达拿出权威报告

作者: 来源:发布日期:2023-06-21

中国人自己设计的C919大飞机首次商业飞行圆满成功,这块全球智慧结晶耀眼光彩的背后,来自上海的一把“标尺”发挥了关键作用。

C919数十万个零部件来自全球各地,要丝毫不差地拼装起来,尤其是大型部件,离不开激光扫描仪、激光跟踪仪、大型轮廓仪等大尺度测量设备。

曾经,受制于国内技术水平,这些设备的定期校准要跑到国外去做,耗时又费钱。上海相关机构、企业携手攻关,在“家门口”造“标尺”,解决了超大几何尺寸测量仪器在国内无法进行量值溯源的问题。

由此开始,更多把高精尖“标尺”在上海实现了国产化。国家商用飞机产业计量测试中心在上海成立后,更将大型试验系统的多参数和在线校准技术等难题一一攻破。

商用飞机的“测得了、测得全、测得准、测得快”,是上海计量支撑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缩影。

上海市市场监管局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上海已培育建设了核电仪器仪表、商用飞机、智能网联汽车、民用航空发动机、海洋动力装备等5家国家产业计量测试中心,批准筹建了6家市级产业计量测试中心,直接为包括“上海光源”“华龙一号”、北斗卫星等重大项目和工程提供计量测试技术支撑与服务,为数字经济、绿色低碳、元宇宙、智能终端等新赛道产业的高质量发展筑牢创新基础。

自动驾驶行业的发展前景,很大程度要看传感器质量的“眼色”,而传感器的性能能否过关,要上测试平台验证。

针对激光雷达的性能测试多在室外开阔场地进行,多变的大气环境使激光雷达发出的激光束产生不同程度的大气衰减,测量结果不准确且测试重复性差。

时间拨回5年前,这是车载激光雷达行业的一大痛点,当时相关领域的公共标准测试平台在国内仍是空白。

“一模一样的产品,第一次测试刮风下雨,第二次风和日丽……没有稳定的试验环境,就没有可靠的测试结果,客户很难信任报告。”多年前接触的一位客户至今让亮道智能市场总监江南逸印象深刻,好不容易在北方等到下雪,拿到了检测报告,却被要求在他们的见证下再测一次,理由很充分:“南方的雪和北方不一样!”

重复测试大幅增加成本,更“套牢”了有限且宝贵的技术人员。当时正在筹建的国家智能网联汽车产业计量测试中心填补了国内车载激光雷达试验室内目标探测性能测试的空白,为激光雷达企业注入强心剂。

车载激光雷达测试暗室 陈玺撼 摄

技术在不断进步,相关的政策、标准、配套等在客观上难免滞后,而赶上差距的快慢,事关新兴产业“性命”,也是城市综合实力的体现。

国家智能网联汽车产业计量测试中心副主任申亚飞感慨,这个“全国唯一”落户上海绝非偶然,一方面是看中以上海为代表的长三角地区具有深厚的汽车产业底蕴,是中国智能网联汽车产业起步最早的地区之一,另一方面因为上海还是大量相关研发机构和初创企业的“摇篮”,“在这里既能最快发现问题,也有充足条件最快解决问题”。

该中心今年5月正式揭牌时,已在智能网联汽车领域建设了264项计量测试技术能力、148项计量校准技术能力,并参与了186项标准或技术规范的制定,获得知识产权137项。

大量创新还是产业链合作的结晶。亮道智能发挥算法优势,与国家智能网联汽车产业计量测试中心携手将评价激光雷达感知能力的效率提高到数分钟即可出报告。

借助高精尖的“标尺”,除了解决“能不能测”的问题,还能解决“测得快不快”的问题。

用手拿着内径量表,逐一伸入1万多个直径十几毫米的深孔,要多久?上海电气核电集团曾为核电主设备蒸汽发生器管板深孔内径值和缺陷位置的高效测量发愁。

长三角三省一市市场监管部门联合推动的长三角“产业计量云”让工程师们喜笑颜开。

“发出需求后,平台上很快就有量身定制的方案出现,有借助高速机械臂自动检测的,也有采用激光技术的,我们正在比对、评估。”上海电气核电集团技术发展部工程师刘畅透露,有方案将测量时间从纯人工的数个工作日压缩到20分钟左右,而且测量覆盖面更广、结果更精准,能为企业显著降本增效。

测试中的管板内径测量系统 受访者供图

“建设‘产业计量云’的主要目的,是加强对产业上下游各项资源的整合,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并推动关键核心技术能力的自主开拓与创新。”上海市市场监管局计量处副处长田义龙表示,“产业计量云”目前入驻了近50家计量机构,包括13家国家级产业计量测试中心、20家省级产业计量测试中心,现有计量服务项目近500个。

去年,该平台共征得企业挂榜需求56项,涵盖高端装备、汽车、生物医药和人工智能等领域,有29项需求匹配到16家服务机构提交的42个解决方案。